樊胜根教授在开场中指出,当前全球农食系统正面临多重冲击,气候变化引发的热浪、地缘政治导致的贸易摩擦、传染病疫情的潜在威胁等,都对粮食安全构成严峻挑战。他强调,在此背景下,探讨企业如何助力农食系统转型,构建更具韧性的供应链,已成为全球农食领域的核心议题。
樊胜根教授介绍,中国在农业科研领域的投入持续加大,2012-2022 年的10年间,中国农业研究总投入已远超欧美总和,为农业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他表示,WAFI 作为全球农业领域的重要对话平台,始终致力于汇聚各方力量,推动农食创新与国际合作,此次对话正是为 2025 年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WAFI2025)预热,旨在凝聚全球共识,为农食系统转型提供解决方案。
大北农集团总裁宋维平详细介绍了企业在农业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实践。他表示,大北农以生物技术为核心,业务涵盖农作物育种、饲料生产、畜禽养殖、疫病防控等多个领域,通过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前沿技术,培育耐逆性强、资源利用效率高的新品种,开发新型绿色投入品,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
宋维平强调,“大食物观”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路,企业正通过拓展食物来源、改造现有物种、研发未来食品等方式,构建多元化的食品系统。他提到,大北农已在内蒙古建立有机奶牛养殖基地,利用数字化技术优化养殖管理,并积极整合全球资源,推动生物制造技术在食品领域的应用,为消费者提供健康、营养的产品。
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执行副会长多米尼克・沃格雷介绍了机构在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他表示,WBCSD 汇聚了全球 250 家国际企业,总营收占世界市场的 25%,通过搭建合作平台,推动企业在气候适应、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采取行动。在农业领域,WBCSD 重点推进再生农业、可持续供应链建设,助力企业实现可持续采购与低碳转型。
多米尼克・沃格雷高度评价中国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创新成果,认为中国在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成功经验有望在农业领域复制。他表示,WBCSD 将继续发挥桥梁作用,推动中国农业创新成果走向世界,促进全球农业协同发展。
在互动环节,现场嘉宾与观众围绕人工智能在农业中的应用、小农户与市场对接、企业脱碳行动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针对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农业,宋维平指出,人工智能与生物技术的融合是农业转型的关键,前者在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农业数据采集与分析等方面潜力巨大,能为精准育种、高效生产提供支撑,推动农业系统向精准化、智能化升级。
多米尼克・沃格雷则以“去中介化”为核心,阐述了技术在连接小农户与市场中的作用。他举例说明,非洲农民通过手机拍摄作物照片并上传,企业可借助人工智能分析作物需求,提供精准施肥、浇水建议,这种模式缩短了信息差,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他强调,技术创新与制度重构需协同推进,通过多标准分析平衡各方利益,才能实现农食系统的可持续转型。
对话最后,两位嘉宾表达了对 2025 年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WAFI2025)的期待。宋维平表示,WAFI 为中国农食系统转型带来了新观念、新技术,推动了国内学术界与产业界的思想碰撞,大北农将持续支持大会举办,为农业转型贡献企业力量。
多米尼克・沃格雷希望 WAFI 能成为“农业创新领域的达沃斯”,汇聚商界、创新者、金融界、科技界与政府部门的力量,聚焦关键问题,推动解决方案落地。他表示,WBCSD 将继续积极参与大会,助力全球农食合作与创新。
樊胜根教授总结时提到,2025 年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将于 10 月 12-10月15 日举行,届时众多全球政要、专家学者、企业家将齐聚一堂,共话农食发展大计。他期待本次对话能为大会奠定良好基础,推动全球各方携手构建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农食系统。
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英文缩写:WAFI)作为农食系统融合创新的全球交流合作平台,深入推动农食系统转型,促进政产学研用互动以及多领域对话与合作,创造健康、韧性、包容、可持续的农业未来。大会成功举办以来,赢得了国内外同仁的高度认可,被誉为世界三大农业盛会之一。 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以“践行大食物观,共建韧性食物供应体系”为主题,于2025年10月12日至15日在中国北京平谷举行,届时将举办开幕式、全体会议、专题会议、平行会议、边会、创新秀、博览会等多场次、多类型的同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