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田野之上,一场静默的革命正在发生。当植保无人机掠过麦浪,当物流无人机穿梭于崇山峻岭之间,低空经济正以其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塑着中国农业的面貌。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低空经济”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标志着这一新兴业态已成为驱动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引擎,为新时代农业建设开辟了崭新路径。
一、战略升级:政策引领低空经济赋能农业变革
低空经济在我国农业领域的崛起,源于国家战略的持续赋能。从2021年首次写入国家规划,到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其定位为“新质生产力核心”,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升级。发改委专设低空经济发展司,北京、广州等20余城设立专项产业基金,为农业低空应用注入强劲动力。基础设施方面,全国规划建设超5000个垂直起降场,低空技术正从政策文本走向田间地头,成为破解农业劳动力短缺、效率瓶颈的关键力量。
二、科技赋能:低空技术重塑农业生产全链条
低空经济与农业的融合,正通过四大核心场景深度改变传统生产模式:
1、农田信息感知:智能化决策
无人机遥感技术可实时监测作物长势与病虫害,建立高精度产量预测模型,误差率控制在3%以内。无人机搭载的多光谱相机可以捕捉作物的生长状态,包括叶绿素含量、植物高度等关键指标。这些数据可以帮助农民及时了解作物的生长情况,从而做出相应的管理决策。潍坊潍柴雷沃农场通过“作物-养分-灌溉-灾害”四大模型分析无人机采集数据,亩均增收逾百元。
2、低空植保作业:精准化革命
2024年全国植保无人机保有量达25.1万架,作业面积1.78亿公顷。在潍坊昌乐的麦田里,90后女飞手李洁操控植保无人机,4小时完成200亩小麦的农药喷洒——这项工作过去需一名劳动力耗时10天。潍坊滨海区组织开展2025年小麦“一喷三防”工作,运用无人机技术一次性喷施多种药剂,完成防病、防虫害、补肥任务,以科技助力农业生产,保障夏粮稳产丰收,筑牢粮食安全防线。
3、农产物流运输:破解“最后一公里”
偏远地区优质特色农产品面临“运不出、卖不掉”困境。无人机物流配送专线和物资运送绿色通道的开通,提升了航空物流覆盖广度和深度,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产业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4、国土管理与应急抢险:守护农业安全
潍坊无人机执照持有者还可以利用无人机进行农田测绘,获取高精度的农田地图,无人机测绘技术使土地确权效率提升70%。无人机搭载的高分辨率相机可以拍摄农田的详细图像,通过图像处理软件生成三维地形图。这些地图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规划农田布局,优化土地利用。
三、攻坚克难:破解乡村低空经济发展瓶颈
尽管前景广阔,乡村低空经济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
1、基础设施滞后制约服务效能
部分村庄网络覆盖不足、信号不稳定,尤其是在偏远山区、林区,可靠的5G通信信号缺失,严重制约了无人机的远程操控、实时数据传输与智能化管理水平。乡村低空能源补给设施匮乏,充电站、换电柜或燃料补给点布局稀疏,限制了飞行器的续航能力和作业半径。乡村低空起降场地建设滞后,缺乏足够数量、合理布局且符合安全标准的简易起降点或垂直起降场坪。低空监视预警与精准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弱,这些低空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在地域广阔、地形复杂、人口分散的乡村地区成本高昂,投资回报周期长,成为制约乡村低空经济服务效能提升的“硬约束”。
2、技术适配性与成本门槛双约束
复杂地形下续航载重不足,设备购置成本高昂。技术突破聚焦长航时氢动力(如“氢旋II”实现全天候作业)和高能量固态电池(续航提升60-90%)。商业模式创新推广“以租代购”,广东农户可通过合作社集体租赁无人机,使用成本降低60%。
3、人才缺口与安全规范待完善
乡村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一支规模充足、结构合理、技能娴熟的专业人才队伍。然而当前乡村地区普遍面临“有机无人用”、“用不好”的人才窘境。一方面,熟练掌握飞行器操控、维护维修、数据处理与分析、空域申请与管理等专业技能的人才较为短缺,尤其是在普通乡村,既懂技术又熟悉当地情况的复合型人才更为稀缺。另一方面,现有低空技术培训体系与乡村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近年来,安丘市持续拓展创新潍坊“三个模式”,聚力农业提质增效,突出连农带富,通过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科技赋能、吸引新农人等,闯出未来农业发展新路径,持续探索农业的未来模样。
四、未来展望:构建低空农业新生态
2025年低空经济规模预计达1.5万亿元,智慧农业突破1200亿元。创新模式不断涌现,低空经济与智慧农业的深度融合,正在重构中国农业生产关系。
丘陵山区的物流网络将更加密集,氢能无人机在梯田间自由起降,农民在屏幕前指挥着空中作业队——这不是科幻图景,而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章节。当每一寸土地都能被科技温柔以待,当每一份收成都与创新紧密相连,这便是低空经济赋予中国农业的新时代答卷。
来源:福建省人工智能协会